掐指一算,入坑胶片摄影也有半年时间了,从入手第一台胶片机,到冲扫第一卷胶卷,再到拍摄第一组胶片人像,还是有一些东西值得回忆的。这里就聊聊入坑的几台胶片机,也顺便谈谈我对胶片摄影的一些想法。
(一)海鸥DF-1
这个机器是名副其实的传家宝,老爹年轻时候入的,虽然闲鱼二手大概300左右就能收到一台橙色不错的海鸥DF1,但是其历史价值却是无可泯灭的,可以说海鸥DF再上世纪60、70年代的人心目中就是国产相机的代名词。这里搬运一段海鸥相机的介绍:
海鸥的诞生有着浓厚的时代背景,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的相机产业开始起步,北京、天津已经有了简单的照相机。上海作为当时的工业大城市没有自己的照相机有点说不过去,于是1949年5月,上海市在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,要求把包括照相机在内的几个轻工产品搞出来。1957年初,在上海市计委的领导下,组建了照相机试制小组。1958年1月24日全部自制的第一架“上海”牌58-Ⅰ型35mm平视取景照相机诞生,1月25日《解放日报》对此做了专门报道。以此为起点,上海照相机工业进入了有计划的建厂阶段。1958年3月,海鸥的前身——上海照相机厂宣告成立。
海鸥DF型相机设计于1964、1965年,并于1966年研制成功。DF即“单反”的意思,海鸥在前期将之称之为“7型”,因为DF系列单反相机模仿的是美能达SR-7的结构和造型,这也是为什么海鸥单反采用美能达卡口,但美能达SR-7型有自动测光系统,这些元器件我们国内都没有,所以只能去掉测光系统。在设计中,机身部分作了20多处重大更改,而镜头则无论是光学系统还是镜筒结构均是自行设计的。别觉得仿制人家的相机就很简单,在对样机进行测试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一系列工具,为此需要自制了一大批测试仪器。海鸥DF相机共涉及9700多个关键尺寸,每一个尺寸的计算、加工、装配都需要极高的要求,否则相机的精度和稳定性就得不到满足。
1967年DF型相机开始小批量试制,一台全新的相机设计完成之后需要配套的模具,别小看一台照相机这是需要几百副模具的,DF型相机到了70年代才开始真正地批量生产。1970年海鸥DF照相机开始向海外出口, 先后出口到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。 在国内,DF相机广受欢迎,摄影爱好者们纷纷争相购买,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,DF相机需要凭票供应。所以现在国内的海鸥DF并不多见,而且多数已被收藏起来。
1973~1975年,海鸥完成了DF相机跳灯式测光系统的研制。随后的海鸥DF-1 ETM就是使用了该测光系统的机型。
1978年.海鸥DF-1完成研制并投产。海鸥DF-1型照相机是我国第一部单反相机DF型的新版产品,DF-1较其前身DF有了十项大的改进,主要有黑铬处理、外形、倒片钮、后盖开关、环带透镜、附件插座、压片板、卷片扳手等但取消了应用极少的FP闪光插座,以及反光板预提及锁紧功能等。以崭新面貌出现的DF-1型相机,一经上市便受到摄影爱好者的欢迎。
1999年海鸥公司于上海大剧院召开海鸥DF-1照相机停产下线的新闻发布会。自1964年DF问世起至宣告停止生产的1999年,老DF系列(后来的DF-300系列其实是引进美能达X300的几乎所有技术)照相机共计生产了2067025台,时间跨度长达36年。在这36年间,DF不但伴随着我国的人造卫星遨游太空、陪同我国第一位女登山队员潘多攀登珠峰、远渡重洋参与南极科学考察,还跟随我国领导人参加重大外事活动留下历史性的瞬间、记录了我国首枚原子弹爆炸的壮观景象,她还跨出国界去监督有关国际争端停火协议的执行,并在著名的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……
好了,情怀归情怀,言归正传,这台相机我也是这几天刚拿到,还未正式拍过胶卷,因此成像素质啥的都无法评判,但从把玩的情况看,想入海鸥DF-1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:一是外观比较傻大黑粗,颜值一般,做工的话与国外大厂也有一些差距。二是属纯机械相机,手动测光,新手入门有一定困难。三是取景器亮度一般,对焦对近视眼的童鞋并不友好。四是国产相机没有莱卡、康泰时made in Germany的神秘加成。
(二)柯尼卡Kanpa
这注定是一台非主流中的非主流相机,为什么这么说呢,一是这台机器产量很少,闲鱼上几乎没有几台二手外售的,二是这机器的功能参数设定很奇葩,这个后面会详谈。三是这机器外表中规中矩,颜值真的算不上高。
既然如此,那么问题来了,楼主怎么会头脑发热入了一台这个玩意呢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,这是一台可以声控的相机,这是一台市售带腰屏取景最便宜的小相机。先说声控,Kanpa的谐音就是干杯,这台相机在当时的设定就是自拍神器,当开启声控功能后对相机喊一声“干杯”就能自动出发快门完成拍摄。同时,这机器据说还有一个专用脚架(如图),据说只要将这台相机装在这个专用脚架上设定好麦克风提示,只要对相机喊一声“干杯”,相机就会自动转向你完成拍摄。呃,楼主只能说这是来自远古时代的黑科技吧。
再说柯尼卡Kanpa的腰屏取景,真的很难想象在这么一个小机器上居然还能塞进一块小腰屏,当然这块腰屏的面积实在太小,在实际拍摄中实用性不高,但逼格高啊。这么小的相机又有腰屏又有声控,还要啥自行车啊。
说了那么多,再来说说这台机器的缺点,这台机器火不起来是有原因的,一是这是台傻瓜机,还是台泛焦机。按照官方的参数,其对焦距离为1.1米至无穷远。同时,最近对焦距离1.8米,声控模式为0.9米。这两者会造成什么问题呢,没错就是拍东西经常会有虚焦的感觉,另外拍什么花花草草的微距,拍拍人物特写啥的就彻底悲剧了。二是光圈实在小的可怜。按照官方说法柯尼卡Kanpa配的是一颗34mm/F5.6的镜头,但是从实际使用上看,因为光圈太小也就大白天用用,一到光线差的环境只能开启闪光灯,而这就带来一个致命的问题。楼主买这个机器的初衷是搞一台小机器扫街,虽然小腰屏提供了神秘加成,但柯尼卡Kanpa的小光圈、泛焦的对焦模式,导致出的片子无法细看,同时一旦到了弱光环境只能开启闪光灯,而开启闪光灯势必会惊扰被拍对象,因此把这台机器作为一台扫街机无疑是不合适的。三是镜头素质有限,也就能拍拍到此一游的照片,用这台机器拍摄严肃题材,不好意思那是不可能的。
最后,放一些用这台柯尼卡Kanpa拍摄的样片:
(三)佳能Eos7/Eos30
Eos7这台机器是伴随楼主时间最长的,也是目前的主力胶片机。这是一台自动化程度很高的胶片单反,可以使用市售所有佳能EF卡口的镜头,这意味着只要你原先用的是佳能相机,那么你的那些全画幅镜头都可以用在这个胶片单反机身上,同时其操作逻辑与现在的佳能数码单发几乎完全一致。因此,对于佳能用户来说,类似Eos7这样的胶片单反简直就是福利。
再来说说这台机器的优缺点吧。先说优点,会与前面的有些重复。一是佳能用户入坑胶片只需购入胶片机身即可,镜头通用无需换门。二是自动化程度高,生产力恐怖。如果你玩胶片的目的就是出片的话,恭喜你类似Eos7这样的全自动胶片单反真的非常适合。自动对焦、测光、连拍、甚至眼控对焦应有尽有,与现在的数码单反如出一辙,除了年代久远电路老化随时会挂的问题外,从实用性上几乎找不到啥缺点。三是使用高素质的现代镜头有神秘加成。得益于可以使用所有的佳能EF卡口镜头,Eos7一类的胶片单反可以使用大部分的现代数码镜头,当胶片的独特味道配合现代数码镜头的高素质,出片会让人惊喜不已。
说了这么多优点,再来说说不算是缺点的缺点吧,这类机器代表了胶片的末代巅峰,从使用方式上看摒弃了很多胶片的传统操作模式,例如过片、卷片、倒片、手动对焦等等,甚至部分机型还配备了液晶屏,除了仍使用胶卷外与现代数码相机没有本质区别。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,我们玩胶片的真正意义是什么,在我看来胶片代表的是一种慢摄影的态度,以及对照片不确定性期待的仪式感,而这类机器的设定却与上述理念相悖。最后,放一些用这台Eos7拍摄的样片:
(四)Lomo Instant
最后来说说这台Lomo Instant,拍立得理论上也是属于胶片一类的。说实话,这台Lomo Instant我用的不多,一方面拍立得的相纸真的很贵,另一方面,这台机器更多的时间是充当道具而非时间拍摄。当然,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,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拍立得,Lomo Instant对新手是很不友好的,原因有一下几点:一是这台机器说实话就是一个零件的排列组合,各种简易的手动功能,自动化程度较低,没有一定的摄影基础想要用好这台机器是很难的。二是这台机器性能参数一般,光圈没记错的话是f10,快门速度是1/125,虽然拍立得的感光度是800,但这么小的光圈,这么快的快门速度,导致这货也就白天光线好的情况下用用。在光线较差的环境下虽然可以开启自带闪光灯,但是Lomo夸张的暗角风常常排除诡异的照片,因此这台机器适用性较为局限,也就白天光线好的时候用用,同时需要使用者有相当的摄影基础。样片的话因为拍的少就不放了。
好了,就是这些。